導讀
“數字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源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但最直接的動因是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的"數字福建"實踐探索以及他在2015年底有關"數字中國"的重要講話。"數字中國"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起步、地方探索、國家戰略三個階段,現已成為中國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的標志。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數字中國"建設必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諸多方面對中國未來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報告全文如下
加快數字化發展步伐,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歷史方位,主動順應引領全球范圍內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大潮而超前布局、適時提出的國家戰略。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數字福建”,為數字化和“數字中國”建設做了早期的探索。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倡議。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構想。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標志著“數字中國”建設進入全面發展期。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寫入其中,標志著“數字中國”建設進入全面加速期。下文擬對“數字中國”的由來、發展與未來進行初步的回顧和展望。
一、“數字中國”的背景由來
“數字中國”,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中國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是全國范圍內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運動。這場舉國性的數字化、現代化運動由習近平總書記發起,全國人民共同參與,以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遠大目標。
(一) 信息技術革命:“數字中國”提出的時代背景
人類認識和實踐的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社會不斷深入和精準探索的過程。從哲學角度來說,“數字中國”建設正是中國對這場人類認知革命的回應。
人類從最初對世界是什么的猜測到如何認識這個世界,逐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隨后,人類的認識也從感性認識、質性認識逐漸走向理性、量化的認識。數字化、數據化正是人類認識不斷深入的結果,并引導著人們從數字化認識走向數字化實踐。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數字電子技術、數字計算機等數字技術的興起,為人類從技術上對世界實現數字化認知和實踐提供了技術的支持,并由此引發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即信息技術革命。這場革命被阿爾文·托夫勒稱為“第三次浪潮”,丹尼爾·貝爾稱其為“后工業社會”。20世紀50—80年代,人們試圖用電子技術實現數字的技術表述和運算,從而為世界的數字化打下數字存儲、記錄的基礎,由此,數字也就逐漸從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轉變為世界的存在方式,并最終成為人類的一種新資源。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更是帶來了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全新網絡世界,人類進入了“數字化生存”的全新生活方式?;ヂ摼W讓分散的數據能夠匯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數字資源,由此形成了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普遍聯系通過互聯網絡得到了顯現和加強,世界成為了一個“小世界”。
21世紀開始,數字化、信息化的腳步更加快速,數據挖掘、移動網絡、智能終端、網絡社交、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數字化新技術迅速崛起,人類社會迅速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革命也由此進入了新階段,被人們稱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時代的重大轉型。“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觀測微生物一樣,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重要的改變正蓄勢待發”,任何國家如果不跟上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步伐,都將被遠遠地甩在后面且被動挨打,就像18、19世紀的兩次技術革命一樣。“數字中國”建設實際上是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世界信息革命的回應,是中國對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應對。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是“數字中國”提出的時代大背景。
(二) “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概念提出的直接誘因
面對新技術革命的滾滾浪潮,各國政府紛紛提出自己的應對之策,試圖占領新技術革命高地、引領世界未來發展。美國更是試圖制定國家戰略來抓住這次新技術革命的機遇,繼續主導世界。1995年,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撰寫了暢銷書《未來之路》;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則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國家戰略計劃。之后,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于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亞州科學中心開幕典禮上發表題為“數字地球:認識21世紀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演說,第一次正式提出“數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所謂“數字地球”,就是運用GPS、網絡技術、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對地球甚至外星球進行全面數字化、信息化。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地球進行全面數字化之后,實體地球映射為一個可認知、可計算、可操控和可視化的海量數據庫,成為一個虛擬數字地球,這樣就可以通過虛擬地球來認知實體地球。“數字地球”的提出開啟了對地球甚至外星球的數字化浪潮,同時也開啟了各國數字化建設的運動。“數字中國”剛開始只是一個與“數字地球”相對應的概念,指的只是利用GPS、衛星通信、虛擬現實等技術對中國范圍內的各類自然資源進行數字化,以便加強自然資源的認知和利用的數字化運動。也正因為回應“數字地球”,中國學術界才正式提出“數字中國”的概念,并開始了對中國自然資源的數字化研究。所以,“數字地球”是“數字中國”提出的直接誘因。
(三) “數字福建”:全新意義上的中國數字化實踐預演
2000年9月,從國外回來的福州大學副校長王欽敏向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遞交了兩份政策咨詢報告:《“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和《“數字福建”總體框架方案》。習近平同志接到報告后高度重視,立即做出批示:“建設‘數字福建’意義重大,省政府應全力支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建設‘數字福建’,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點之一。建設‘數字福建’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省在這方面有較好的人才和經濟基礎,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要選準抓住這個科技制高點,集中力量,奮力攻克。”
隨后,在2020年10月27日召開的福建省委第六屆十二次會議上,“數字福建”被寫入“十五”計劃綱要之中,并立即成立了由時任省長習近平親任組長的數字化建設領導小組。當其他省份、部門僅把“數字地球”“數字中國”等作為區域性的測繪數字化之時,在習近平同志的率領下,福建省已經將數字化的領域做了全面擴展,向著“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新四化”目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數字化實踐。
“數字福建”實踐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預演,是全面開展中國數字化運動的地方實踐探索。“數字福建”的數字化探索為“數字中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提出奠定了實踐基礎。
(四) “數字中國”:國家戰略意義上的信息化綱領
2011年6月,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在一份咨詢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2012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隨后,多家媒體紛紛宣布人類開始進入大數據時代,世界主要國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大數據國家戰略。在以往的各次科技革命中,中國曾因各種原因而錯失良機,留下了永遠的遺憾。正當中國闊步邁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正好遇上了以數字化為代表,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抓住機遇,擘畫中華民族的全面信息化藍圖。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并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烏鎮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要“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號召[3]。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為“數字中國”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從而開啟了“數字中國”建設新征程,因此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雖然為了應對“數字地球”,中國較早就提出了“數字中國”的概念,但以往的“數字中國”含義有限,是狹義的“數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新含義的“數字中國”包含了國家戰略意義上的國家信息化建設綱領,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廣義的“數字中國”。從此,“數字中國”就代表了中國國家信息化的發展戰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字中國”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賦予深刻含義、偉大目標的重要概念和國家戰略,他是擘畫、推動全新“數字中國”的第一人。
二、“數字中國”的發展歷程
在這場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信息革命競賽中,中國從20世紀80—90年代的追趕者變成了21世紀的引領者,數字化、信息化腳步緊跟時代步伐,超前制定戰略,引領世界信息革命的發展。“數字中國”的發展大概可分為萌芽起步、地方探索、國家戰略三個發展階段。
(一) 萌芽起步階段:應對“數字地球”概念,開展中國地球資源數字化
萌芽起步階段的時間大約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美國時任副總統戈爾的“數字地球”設想其實最早可回溯至1992年。他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首次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但由于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其他數字化技術尚在萌芽之中,因此沒有得到全球響應。當戈爾于1998年1月再次提起“數字地球”設想之時,各種條件基本具備,因此得到了各國的熱烈響應。
“數字地球”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地球資源進行全面的信息化,以實現更加充分地利用和保護地球資源。因此,中國學術界,特別是以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等教學科研機構為代表的地球、地理、測繪界的學者們迅速響應,提出了“數字中國”的概念,開展了“數字中國”的研究。
這一階段的“數字中國”概念及其目標與現在所說的“數字中國”的概念和目標差異較大,可以說概念雖然相同,但其本質具有重大差異。這一階段所說的“數字中國”本質上是以作為地球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為對象,是作為“數字地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因此,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研究對象是作為地球資源一部分的中國自然資源;第二,參與者主要是地球研究者、測繪工作者;第三,目標是對中國的地理資源進行數字化,建構數字化的地理信息系統;第四,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沒有參與到“數字中國”的建設中,主要局限在學術界和測繪部門,并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基礎,旨在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技術分析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全球變化、生態系統、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開展具體的應用實踐。
雖然萌芽起步階段的“數字中國”與目前的“數字中國”建設有著本質的差異,但仍然對現在的“數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正式提出了“數字中國”的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該概念的普及;其次,這一階段的工作為隨后出現的數字城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最后,為中國當今“數字中國”建設發展積累了初步的經驗。因此,可以將這一階段歸為“數字中國”的萌芽起步階段。
(二) 地方探索階段:各省市開展內容各異的數字化建設,“數字福建”別開生面
地方探索階段的時間大約為2001—2015年。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全球范圍內對于“數字地球”建設的高度關注,“數字中國”建設也走出了學術圈,成為了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工作。從2000年開始,中國共有10多個省市啟動了各地的地理資源信息化工作,開始論證建設“數字區域”相關工程,全力加強地理與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出臺了“數字北京”(2000.01)、“數字福建”(2000.10)、“數字湖南”(2000.11)、“數字山西”(2000.12)、“數字陜西”(2001.02)、“數字湖北”(2001.02)、“數字吉林”(2001.04)、“數字江蘇”(2001.06)、“數字浙江”(2003.09)、“數字廣東”(2009)等。
在這10多個開展地方數字化實踐探索的省市中,數字化建設呈現出多樣性的內容,有的側重于地方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有的側重于環境資源的數字化,有的側重于網絡和電子政務工作等。但有一點比較一致,就是基本上局限于數字技術應用實踐。只有習近平同志領導的“數字福建”跳出了技術層面,走向了全局性的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數字化、信息化和現代化。
習近平同志親自領導的“數字福建”建設雖然發端于“數字地球”,但實際上與當時學術界關注的“數字中國”等概念相比,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第一,對信息技術的廣泛集成。“數字地球”主要集成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PS、遙測技術、數據庫與互聯網、仿真與VR等現代科技;“數字福建”則包括各種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第二,對信息化建設全要素的覆蓋。“數字地球”主要關注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數字福建”實際上是廣義的福建信息化建設,包括信息通信技術研發、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信息產業、信息資源開發建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標準法規、信息安全等。第三,應用領域的廣泛覆蓋。“數字地球”主要面向地理信息領域,是單一領域;“數字福建”則包括各區域各領域,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的各個方面。第四,對經濟社會的全面支撐引領。“數字地球”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處理地球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開發地理信息資源;而“數字福建”以搶占科技制高點為目標,通過統攬信息化全局,全面推進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這一時期的“數字中國”建設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數字中國”建設從學術界的理論探索走向了地方政府的建設實踐,一改過去局限于理論探索和科研工作,真正走進了地方政府工作議程;二是推動了地方地理空間資源、城市建設甚至政府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工作;三是以“數字福建”為代表的地方數字化建設跳出了“數字地球”的內涵與外延,開始了全面的數字化建設工作。
地方探索時期的數字化建設為“數字中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表現出了當時的局限。從局限來說,當時大部分政府機構對“數字中國”建設認識以地理信息系統領域應用實踐探索為主,關注以地理信息系統、集成遙感、GPS技術為基礎的地理信息的綜合集成和具體領域的應用。從貢獻來說,它為當今的“數字中國”建設積累了地方數字化建設經驗,特別是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城市、數字政府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為重要的是“數字福建”建設率先帶頭沖出了“數字地球”的局限,從單一的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升格為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工程,通過強化體制機制統籌和頂層規劃設計,形成以“數字區域”建設引領帶動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從而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全方位數字化的建設樣板。
(三) 國家戰略階段:數字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全面開展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
國家戰略階段主要從2016年開始。2012年,人類正式進入大數據時代,隨后各國又展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的競爭,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國中全面展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治國理政、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作用,對實施國家大數據人工智能戰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從頂層設計上把舵定向,標定了前進路線,擘畫了建設藍圖。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如期在中國烏鎮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首次正式公開提出了“數字中國”的概念,并發布了“數字中國”的建設綱領。他指出:“中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6年12月,國務院正式出臺《“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了“數字中國”的具體發展目標[14]。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化發展水平大幅躍升,信息化能力躋身國際前列,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數字鴻溝明顯縮小,數字紅利充分釋放。信息化全面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將“數字中國”作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納入報告之中,提出要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大數據發展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并結合中國實際對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做出部署要求”“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2018年4月,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召開,習近平主席發來賀信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5]。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對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4]25。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2021年3月召開的“兩會”,再一次將“數字中國”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全面啟動,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統一部署領導下,經濟、社會、文化、政府、軍事等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建設全面提速,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正式印發,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展開,如表 1所示。
這一階段的“數字中國”建設呈現出如下特點: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并賦予“數字中國”全新含義,徹底跳出“數字地球”的局限,全面表征以中國為對象的國家信息化體系的現代化建設;第二,全黨全國人民積極行動,將“數字中國”迅速納入黨和國家的各種戰略規劃中,全面描繪中國現在和未來的數字化建設藍圖,并提出了加快數字化發展和建設數字中國的具體目標;第三,“數字中國”從學術界研討到地方探索實踐,全面上升為國家現代化戰略。
三、“數字中國”的未來走向
“數字中國”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重要戰略,它將成為指引中國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國家戰略,并指引中國從全面小康走向現代化強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科技發展戰略。從技術層面來說,“數字中國”建設內容廣泛,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通信、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機等一系列具體的新興信息技術。從國家科技戰略來說,它將讓中國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機會,實現換道超車。更為重要的是,它將在未來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方面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助力中國實現2035年進入現代化強國之列,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下文將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維度來探討數字中國的未來走向。
(一) 數字經濟發展走向
經濟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本,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它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并重塑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數字中國”將從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兩個方面來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將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新興產業類型;而產業數字化由于各種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有機融合,必然帶來重大的產業變革。數字技術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具有十分廣泛的輻射帶動效應,對提高中國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結構加速轉變具有強大的驅動作用,所以數字經濟將是未來“數字中國”建設的根本。
(二) 數字政府發展走向
政治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保障,數字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數字政府建設,它以“數字中國”建設引領政府治理創新,核心是要推進政府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助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未來的“數字中國”建設必然會將數字化技術與政治建設有機結合,政府依托網絡平臺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挖掘數據潛力助力政府智慧服務和管理,即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政府功能和效率的現代化蛻變,進而轉變為一種能夠與未來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現代化政府管理模式。
(三) 數字文化發展走向
文化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提倡整體、模糊的思維方式,缺乏數字、定量和精準的意識。未來的“數字中國”建設從三個方面影響文化建設:一是如何轉變思維方式,確立數字思維模式;二是傳統文化如何搭上數字化的時代快車,實現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轉型;三是如何打造新興的數字文化,并弘揚數字文化價值觀,由此為未來的“數字中國”提供一個相適應的數字文化環境。
(四) 數字社會發展走向
社會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條件,所謂數字社會主要以智慧社會為主要形式,而智慧社會是數字技術條件下社會運行和社會治理的全新形態,是推進“社會智慧化”和“智慧社會化”的有機融合。“數字中國”建設將會從社會數據化和數據社會化兩個維度影響中國的未來社會建設的戰略目標。從社會數據化來說,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持,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未來智慧社會的運行提供泛在、融合、智能的社會運行數據基礎,由此建構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實現數字生活。從數字社會化來說,未來的智慧社會將在推動社會運行和社會治理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和精準化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提高社會運行和治理效率。
(五) 數字生態發展走向
任何事物都相互關聯,相互依賴,共同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數字世界也是一個生態系統,需要按照生態系統的要求來建設。“數字中國”建設將給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帶來更廣闊的數字開放與共享、更先進的數字文明、更豐富的數字資源等。大數據時代要求數據的開放與共享,正因為開放與共享才迎來了大數據時代,才形成數字生態系統。當然,要建設一個良好的未來中國數字生態,就必須將開放、共享和保護結合起來,因為數據化與數據開放共享也帶來了如隱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需要數字文明和數字資源利用之間達到辯證統一,最終營造出一個開放、共享、和諧、友好的數字生態環境。
“數字中國”建設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全方位影響未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意義非同一般,因此,必須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首先,“數字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將成為中國未來的信息化發展綱領和行動指南。信息化、數字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但如何數字化、信息化,“數字中國”建設將作為國家戰略全面引領中國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16]。
其次,“數字中國”將引領中國抓住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機遇,實現換道超車?;仡櫴澜鐨v史,不難發現,任何國家或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抓住了世界的某種重大機遇。中華民族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正好遇到了新一代信息革命這百年難得的機遇,將通過“數字中國”建設來實現換道超車,超越工業社會而直接進入信息社會。
再次,“數字中國”建設將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中國從2021年開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礎上,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未來的現代化征程中,數字化、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數字中國”建設將來必然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推手,必將推動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向著現代化的未來前進。
最后,“數字中國”建設將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繼續發展,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進,最后實現偉大復興。數字化、信息化正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歷史機遇和技術手段,“數字中國”建設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是偉大復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四、結語
“數字中國”這個概念本來是為了響應國際上的“數字地球”,從學術界的地理信息系統的純學術含義開始,逐漸走向了地方信息化建設實踐,并最終成為了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特別是“數字福建”的建設具有轉折性意義,從此擺脫了國外賦予的狹窄含義而走上了自然、經濟、社會的全面數字化、信息化。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直接將“數字中國”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中國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的里程碑[11]。放眼未來,“數字中國”建設將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諸多方面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并將指導中國快速走向全面數字化、信息化的現代化強國。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版權所有:江蘇鐘吾大數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ICP備案許可證號:蘇ICP備2023016529號 蘇公網安備32130002004002號